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访谈

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的出现和消失

时间:2024-05-13 10:22:35作者:李利斌来源:本站

以物易物——原始社会主要的商品交换方式
 
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出现,最初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交换只是偶然发生的行为,商品交换活动主要是以物易物的初级阶段。
 
距今 5000年至 4000 年期间,大约在新石器后期和青铜时代初期,父系氏族公社组织诞生。到了父系氏族公社,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和生活,家庭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原始的商品交换活动逐渐在氏族部落之间、家族、家庭、甚至个体生产者之间进行。
 
比如在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6500—4500年的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青海省海东市的柳湾遗址(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一些墓葬中发现了大量海贝、陶器、玉器、象牙器、绿松石、鳄鱼鳞等明显非本地生产的随葬品,说明很多物品应该是通过交换、甚至是与外地交换而获得。
 

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出现的时间
 
马克思曾说过: “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真正的商品交换是在原始的货币形式出现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据考证,我国的原始货币大约出现在夏晚期或商初期,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天然贝币。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贝币的国家之一。贝币既是非金属自然物货币,又是先秦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天然海贝为什么会成为最早期货币,在商周时期开始使用呢?
 
学者普遍认为,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珍贵稀缺
在原始社会,物流没有、快递不方便,这些海贝多半是从东海、南海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进行物物交换而获得,包括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海贝品种,色彩鲜艳、成为一种稀缺的高档饰品。因此在物换过程中,可能产生原始货币的形态。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拿来交换各种东西,人们所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2.便于交易
“实物货币具有两重性”,物以稀为贵,贝币作为最初的货币,得益于它的尺寸小巧易于携带,同时花纹美观又适合佩戴,买卖双方都认可便于交易。海贝还可以打磨成各种大小适中的造型,小巧玲珑、坚固耐用。后来,人们大多把贝币钻个小孔穿起来,更方便携带、使用、转让、储藏。
 
3.易于计数
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实行“朋贝”制: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通常小海贝五贝为1串,两串为1朋(1朋亦或5个大海贝)。故“朋”字其古字形像两串贝系在一起,本义指一种货币单位,后引申出关系亲密的人,即朋友。
 

贝币价值几何——西周时期贝币的购买力
 
贝币的购买力在商代及东周时期还没有确凿的史料支撑,我们只能通过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一些记载的当时物品及交易价格的史料,可以反映西周时期贝币与青铜器、田地、粮食、奢侈品之间购买力的大致情况。
 
比如:20朋(即200个小贝壳)可以买什么?
A、可以铸造1尊精美大鼎;
B、可以换2件赤色虎皮+2件鹿皮+1件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
C、可以换“三田”,大概相当于现在90亩地。
 

商周时期各种仿贝的出现
 
从商朝中晚期至周,由于人口增多、农业进步、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频繁等诸多因素,促使货贝需求量猛增,意思就是说市场上可流通的钱不够用了,限制了人们的消费。所以,人们开始使用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仿制贝币”交换商品,互通有无。
 
1、非金属仿贝
 出现了诸如石、骨、蚌、陶等非金属仿制贝与海贝一起作为货币流通,价值等同于小海贝。
 
2、金属仿贝
这个时期还诞生了铜铸贝币(另外还出土了少量铅贝)。铜贝是金属铸币的鼻祖。在河南安阳和山西林遮峪两个商代晚期遗址先后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铜贝,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它比西方金属铸币的出现早几个世纪。
春秋时期,三晋(赵、魏、韩)、齐鲁等国都开始铸铜质空心无文仿贝,大多开始成为其本国主要流通货币。早期的铜贝一般仿照天然货贝之形,没有文字。



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铜贝上开始最早铸造文字。南方楚国地区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面文多达10余种,现通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等。当时大小不等的铜贝均有铸造,单枚重量大多数为五铢(3克左右,相当于一个1角硬币)。



其他出土的金属贝币还有:金贝、银贝、珠玉贝、包金币、鎏金铜贝等,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其中金贝、银贝、珠玉贝价值昂贵,这类上币可能主要用于赏赐馈赠。
 

贝币退出的时间以及逐渐消失的原因
 
从海贝从装饰品变成货贝,从而又催生出来多品种、多材质、重量不等、价值不同的货贝,尤其是战国时期各种金属仿贝、特别是铜贝的出现,堪称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极具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大事件。铜贝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可以就地取材大量铸造等较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比拟的优势,迅速进入和占领了商品流通领域,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向前推进。
 
到了战国以后,贝币已不在是主流,逐渐被其他金属货币所取代,成为辅币在社会的中下层、小范围内流通。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在全国“废贝行钱”统一货币,贝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使用时间达2000年以上,它们不但为当时社会地区性商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华夏币史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例外,我国云南滇池一带由于相对边远独立,内地的钱很难进入,当地人竟然生生把被秦始皇废了的贝币硬是沿用到了清嘉庆朝,堪称货币史上的奇迹。
 
 
 

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中国商人》杂志社”的稿件,其版权属于《中国商人》杂志社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商人》杂志社”。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13051922111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     

中国网 消费日报网 百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商人》杂志订阅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人员查询
中国·商人 © 2023 版权所有

京ICP备 20230214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98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一号 电话:010- 83129228 5619018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129228